新闻中心

钠离子电池最新进展:技术、企业与产业化现状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7/4 9:48:56 人气:20

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和替代方案,近年来凭借其本优势显著、资源供给无忧、安全性能优异、低温表现亮眼,在轻型电动车、规模储能、备用电源等广阔应用场景展现出巨大潜力被业内视为颠覆动力与储能格局的关键“新势力”。

随着技术瓶颈突破与资本热潮涌入,预计2025年,全球钠电池产能将突破50GWh,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800亿元,钠离子电池将实现产业化发展,钠离子电池在100%渗透的情况下在2026年的市场空间可达到369.5GWh,其理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

北京市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联合中科海钠开发层状氧化物体系,聚焦大型储能,产品能量密度160Wh/kg,循环寿命超5000次。

材料创新:

正极采用铜铁锰基层状氧化物,成本较锂电低30%

电解液优化低温性能(-20℃容量保持率>90%)。

产能规划:

安徽阜阳全球首条GWh级钠电产线已投产;

规划2025年储能领域钠电装机超1GWh

产业化进展:

阜南储能电站二期部署15MWh钠电单元;

与国家电投、华电集团合作电网侧项目。

 

 

北京希倍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无负极钠电池:采用无负极设计(消除传统负极材料),实现全球最高能量密度 230Wh/kg2025年公布数据),预计2026年量产,目标成本 <0.25/Wh

材料创新:正极采用层状氧化物体系,通过纳米涂层技术抑制相变,提升循环稳定性;电解液添加特殊有机硫化物,优化界面离子传导。

 

产业布局

应用场景:聚焦高功率场景,如混合动力重卡、宽体矿车、工程机械等,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如24V启停电源)。

研发合作:与商用车企联合开发特种车辆电池系统,适配-40℃极寒环境作业需求。

 

产业化进展

2025年完成中试线建设,产品进入装车测试阶段;

目标2026年实现无负极钠电池量产,成本降至磷酸铁锂的70%以下。

 

 

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全产业链自主化

正极:铜铁锰基层状氧化物--层状氧化物(专利覆盖全球),能量密度140–150Wh/kg

负极:无烟煤基软碳,成本低于硬碳30%

电芯形态:圆柱(26700/32140)与方形(30–280Ah)并行,循环寿命5000–8000次。

 

产业化标杆项目

产能:山西太原千吨级材料线+安徽阜阳1GWh电芯线投产,2025年目标10GWh

应用示范:全球首座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山西)、低速电动车(江淮钇为)批量装车。

合作:三峡能源参股,共建5GWh量产基地,远期规划30GWh

 

 

 

浙江省

绍兴市

 

浙江德创钠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层状氧化物正极主导

锰基氧化物体系:采用镍铁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通过纯固相生产工艺替代传统液相+高温固相工艺,降低成本30%以上,且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

性能指标:正极克容量达130mAh/g0.2C倍率),循环寿命超3000次,低温性能优异(-20℃容量保持率>85%)。

煤基硬碳负极突破

以无烟煤为前驱体开发硬碳负极,首次充放电效率达87%,比容量提升至320mAh/g(较初期提升23%),成本较生物质硬碳低30%

通过三次配方改良解决循环衰减问题,配套正极材料形成组合送样模式,缩短电池厂开发周期。

 

产业布局与产能规划

产能建设:

绍兴基地年产3000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产线于2024Q3投产,产能利用率达90%;同步推进2万吨负极材料规划。

依托母公司德创环保的危废处理技术,实现废盐渣资源化利用(回收高纯度硫酸钠用于钠电原料),形成环保+材料闭环。

应用场景:

重点布局储能系统(如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及电动二轮车市场,产品已送样多家头部电池企业。

 

产业化进展

2024年里程碑:

正极材料完成吨级出货,配套硬碳负极通过电池厂认证;

参与犀牛绿能钠电池充电桩项目,切入欧洲家庭储能市场。

2025年目标:正极材料产能提升至5000/年,推动钠电系统成本降至0.45/Wh

 

 

 

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聚焦聚阴离子体系(NFPP/NFS),上海交大马紫峰团队主导研发。

材料突破:气相碳包覆工艺提升导电性,循环寿命>1万次,成本较锂电低30%

标准制定:牵头制定《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T/CNESA1006-2021)。

 

产业布局与产能建设

绍兴康庄基地:

一期4万吨正极材料产线2022年投产,二期4万吨2025年调试中。

总规划产能8万吨/年,为全国最大钠电材料基地之一。

战略合作:与比亚迪共建化工园区MW级储能示范站。

 

产业化进展

应用场景:

储能领域:国电投上海交大200kWh示范站投运,验证工业级可行性。

两轮车市场:联合雅迪推出极钠1电池,切入铅酸替代市场。

 

杭州市

 

 

浙江华宇钠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主攻普鲁士蓝正极,通过氰熔体法简化合成工艺,但结晶水控制仍是难点。

材料创新:

正极理论克容量140mAh/g,实际循环寿命约1000次;

电解液添加界面稳定剂缓解过渡金属溶解问题。

产能规划:

2024年建成50吨中试线,2025年规划千吨级量产;

与美联新材合作开发普鲁士蓝回收技术。

产业化进展:

产品应用于低速车备用电源,尚未大规模商业化。

 

 

浙江钠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双轨并行:差异化开发层状氧化物(NK-NFMO4)与聚阴离子(NK-NFPP)材料。

性能突破:

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突破180Wh/kg,适配高寒地区动力场景;

聚阴离子材料循环寿命提升30%,成本优势显著。

 

产能建设与产业化

量产进展:

南京5000/年正极材料产线投运(2024年);

无锡万吨级产线建设中,2025年目标产能1万吨。

客户合作:

2024年交付全球新能源龙头企业千吨级订单;

与海四达、寒锐新材料共建钠电生态链。

 

 

浙江青钠科技有限公司

 

核心路线:

双轨并行:同步开发层状氧化物(高能量密度)和聚阴离子(长循环寿命)体系。

主打产品:全极耳大圆柱钢壳钠离子电芯(型号:S40140RLS40160NL等)。

性能突破:

低温性能:-40℃放电容量保持率80%-20℃保持率90%

能量密度:

层状氧化物电芯达142–160Wh/kgS40160NL);

聚阴离子电芯为100Wh/kg(循环寿命>3000次)。

安全性:集成CIDVent安全装置,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

创新工艺:

全球首条全极耳钢壳大圆柱自动化产线(单线效率120PPM);

优化电芯结构设计,解决层状氧化物产气问题。

 

 

上一个:行业资讯|中国椰子、椰壳炭进口数据动态分析

下一个:钠离子电池最新进展:技术、企业与产业化现状

联系人:韩先生

联系方式 :13861313805

邮箱:louis.han@e-tygroup.com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苏虹中路393号1幢109室
首页
产品展示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