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钠离子电池最新进展:技术、企业与产业化现状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7/4 9:50:07 人气:120


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和替代方案,近年来凭借其成本优势显著、资源供给无忧、安全性能优异、低温表现亮眼,在轻型电动车、规模储能、备用电源等广阔应用场景展现出巨大潜力,被业内视为颠覆动力与储能格局的关键“新势力”。

随着技术瓶颈突破与资本热潮涌入,预计2025年,全球钠电池产能将突破50GWh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800亿元,钠离子电池将实现产业化发展,钠离子电池在100%渗透的情况下在2026年的市场空间可达到369.5GWh其理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


北京市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联合中科海钠开发层状氧化物体系,聚焦大型储能,产品能量密度160Wh/kg,循环寿命超5000次。

材料创新:

正极采用铜铁锰基层状氧化物,成本较锂电低30%

电解液优化低温性能(-20℃容量保持率>90%)。

产能规划:

安徽阜阳全球首条GWh级钠电产线已投产;

规划2025年储能领域钠电装机超1GWh

产业化进展:

阜南储能电站二期部署15MWh钠电单元;

与国家电投、华电集团合作电网侧项目。

北京希倍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无负极钠电池:采用无负极设计(消除传统负极材料),实现全球最高能量密度 230Wh/kg2025年公布数据),预计2026年量产,目标成本 <0.25/Wh

材料创新:正极采用层状氧化物体系,通过纳米涂层技术抑制相变,提升循环稳定性;电解液添加特殊有机硫化物,优化界面离子传导。

产业布局

应用场景:聚焦高功率场景,如混合动力重卡、宽体矿车、工程机械等,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如24V启停电源)。

研发合作:与商用车企联合开发特种车辆电池系统,适配-40℃极寒环境作业需求。

产业化进展

2025年完成中试线建设,产品进入装车测试阶段;

目标2026年实现无负极钠电池量产,成本降至磷酸铁锂的70%以下。

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全产业链自主化

正极:铜铁锰基层状氧化物--层状氧化物(专利覆盖全球),能量密度140–150Wh/kg

负极:无烟煤基软碳,成本低于硬碳30%

电芯形态:圆柱(26700/32140)与方形(30–280Ah)并行,循环寿命5000–8000次。

产业化标杆项目

产能:山西太原千吨级材料线+安徽阜阳1GWh电芯线投产,2025年目标10GWh

应用示范:全球首座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山西)、低速电动车(江淮钇为)批量装车。

合作:三峡能源参股,共建5GWh量产基地,远期规划30GWh


浙江省

绍兴市

浙江德创钠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层状氧化物正极主导

锰基氧化物体系:采用镍铁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通过纯固相生产工艺替代传统液相+高温固相工艺,降低成本30%以上,且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

性能指标:正极克容量达130mAh/g0.2C倍率),循环寿命超3000次,低温性能优异(-20℃容量保持率>85%)。

煤基硬碳负极突破

以无烟煤为前驱体开发硬碳负极,首次充放电效率达87%,比容量提升至320mAh/g(较初期提升23%),成本较生物质硬碳低30%

通过三次配方改良解决循环衰减问题,配套正极材料形成组合送样模式,缩短电池厂开发周期。

产业布局与产能规划

产能建设:

绍兴基地年产3000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产线于2024Q3投产,产能利用率达90%;同步推进2万吨负极材料规划。

依托母公司德创环保的危废处理技术,实现废盐渣资源化利用(回收高纯度硫酸钠用于钠电原料),形成环保+材料闭环。

应用场景:

重点布局储能系统(如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及电动二轮车市场,产品已送样多家头部电池企业。

产业化进展

2024年里程碑:

正极材料完成吨级出货,配套硬碳负极通过电池厂认证;

参与犀牛绿能钠电池充电桩项目,切入欧洲家庭储能市场。

2025年目标:正极材料产能提升至5000/年,推动钠电系统成本降至0.45/Wh

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聚焦聚阴离子体系(NFPP/NFS),上海交大马紫峰团队主导研发。

材料突破:气相碳包覆工艺提升导电性,循环寿命>1万次,成本较锂电低30%

标准制定:牵头制定《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T/CNESA1006-2021)。

产业布局与产能建设

绍兴康庄基地:

一期4万吨正极材料产线2022年投产,二期4万吨2025年调试中。

总规划产能8万吨/年,为全国最大钠电材料基地之一。

战略合作:与比亚迪共建化工园区MW级储能示范站。

产业化进展

应用场景:

储能领域:国电投上海交大200kWh示范站投运,验证工业级可行性。

两轮车市场:联合雅迪推出极钠1电池,切入铅酸替代市场。

杭州市

浙江华宇钠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主攻普鲁士蓝正极,通过氰熔体法简化合成工艺,但结晶水控制仍是难点。

材料创新:

正极理论克容量140mAh/g,实际循环寿命约1000次;

电解液添加界面稳定剂缓解过渡金属溶解问题。

产能规划:

2024年建成50吨中试线,2025年规划千吨级量产;

与美联新材合作开发普鲁士蓝回收技术。

产业化进展:

产品应用于低速车备用电源,尚未大规模商业化。

浙江钠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双轨并行:差异化开发层状氧化物(NK-NFMO4)与聚阴离子(NK-NFPP)材料。

性能突破:

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突破180Wh/kg,适配高寒地区动力场景;

聚阴离子材料循环寿命提升30%,成本优势显著。

产能建设与产业化

量产进展:

南京5000/年正极材料产线投运(2024年);

无锡万吨级产线建设中,2025年目标产能1万吨。

客户合作:

2024年交付全球新能源龙头企业千吨级订单;

与海四达、寒锐新材料共建钠电生态链。

浙江青钠科技有限公司

核心路线:

双轨并行:同步开发层状氧化物(高能量密度)和聚阴离子(长循环寿命)体系。

主打产品:全极耳大圆柱钢壳钠离子电芯(型号:S40140RLS40160NL等)。

性能突破:

低温性能:-40℃放电容量保持率80%-20℃保持率90%

能量密度:

层状氧化物电芯达142–160Wh/kgS40160NL);

聚阴离子电芯为100Wh/kg(循环寿命>3000次)。

安全性:集成CIDVent安全装置,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

创新工艺:

全球首条全极耳钢壳大圆柱自动化产线(单线效率120PPM);

优化电芯结构设计,解决层状氧化物产气问题。

湖州市

浙江天能钠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布局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双体系,适配两轮车(高倍率)和储能(长寿命)场景。

材料创新:

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150Wh/kg,聚阴离子循环寿命超6000次;

电解液采用NaFSI提升高温稳定性。

产能规划:

湖州基地2024年投产1GWh钠电产能,2025年扩至3GWh

规划万吨级正极材料自供产线。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向雅迪、爱玛供应钠电两轮车电池,累计出货超50万组;

中标浙江电网侧储能项目(20MW/40MWh)。

浙江旭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聚焦聚阴离子体系(NFPP),主打汽车起动电池领域,通过掺杂镍铁锰优化正极材料,实现3000次循环寿命和-40℃低温启动性能,能量密度达136.67Wh/kg

材料创新:

电解液采用低粘度配方,支持5C快充;

结构轻量化设计,重量较铅酸电池减重40%

产能规划:

浙江长兴基地已量产,2025年规划扩至5GWh

昆明、合肥推介会加速叉车及商用车市场渗透。

产业化进展:

2024年批量出货钠电起动电池,覆盖燃油车、工程机械;

参与高寒地区项目,解决铅酸电池低温失效痛点。

湖州超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核心路线:聚焦层状氧化物技术,2024年首创超低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化学式:NaxNiy1Fey2Mny3MzO2@N@Y),采用核壳结构设计。

创新点:镍含量降低80%,成本较传统层状氧化物降低30%,循环稳定性提升40%,能量密度达160Wh/kg

专利布局:2024年申请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利(NanMnxHiyCuzM(1xyz)O2),优化形貌与压实密度。

低温性能:支持-40℃运行(容量保持率>88%),适配高寒地区动力场景。

产业布局与产能建设

安吉基地:总投资超3亿元,建设全球首条2000吨级普鲁士蓝正极材料生产线(20254月投产)。

达产后年销售额预计12亿元,税收2300万元/年。

战略合作:获九智资本连续三轮投资(2024-2025年累计近3亿元),加速产业化。

产业化进展

应用场景:

动力领域:与北方轻型车厂商合作,2024年出货超1万套电池包。

储能领域:布局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普鲁士蓝材料填补省内产业链空白。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层状氧化物+硬碳负极,主打动力场景。

性能参数:能量密度>145Wh/kg,循环寿命>3000次,支持15分钟快充(85% SOC)。

安全认证:通过针刺、挤压等十大安全测试,-30℃容量保持率88%

产业布局与产能建设

生态联盟:2023年联合爱玛、新日、京东等成立钠离子电池产业生态联盟,整合产业链。

产业化进展

产品落地:

天钠T1电池:2023年量产,应用于电动两轮车,配套新日、小牛等车型。

储能拓展:2025年获评中国钠电优质企业,布局低速三轮车及储能系统。

技术挑战:

层状氧化物产气问题待解,通过CID控制保障循环寿命1500-2000次。

宁波市

维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多元化路线:主推聚阴离子体系(NFPP),同步开发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路线。

性能优势:

NFPP电芯循环寿命≥7000次,-40℃容量保持率90%,安全性优于磷酸铁锂;

全球首款全极耳圆柱钠电电芯量产,适配摩托车启动电源。

产能建设与产业化

南昌基地:建成国内首条GW级钠电产线(2023年),年产规模2GWh2025年规划扩至10GWh电芯+12万吨材料。

大型储能项目:

交付广发100MW/200MWh钠电储能电站(国内首个百MWh级项目);

连云港150MW/300MWh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投运。

动力领域:配套一汽解放重卡、全球首款钠电摩托车电源量产。

市场地位

2024年储能钠电市占率全球第一,产品覆盖户用储能、调频电站、超充站等场景。


安徽省

马鞍山市

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转型

初始路线:2022年与中国科大合作研发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

当前路线:2024年转向聚阴离子路线(NFPP/S-NFPP),与西南大学合作成立合肥皓升新能源科技,聚焦磷酸焦磷酸铁钠等材料体系。

材料性能:第三代NFPP材料能量密度达110mAh/g0.2C),循环寿命超3000次,已通过针刺、挤压等安全测试。

产业化进展

中试线:百吨级中试线量产,并向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等20家企业送样。

产能规划:马鞍山基地规划一期6000吨正极材料产能,可能采用代工模式灵活投产。

目标:2025年实现钠电正极材料订单零突破

合肥市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双路线并行布局

层状氧化物:镍铁锰体系,兼顾能量密度(140Wh/kg以上)与倍率性能。

聚阴离子:专利技术聚焦焦磷酸磷酸铁钠(Na₄Feₓ(PO₄)₂P₂O₇@C),通过碳量子点掺杂提升导电性,1C循环50周容量保持率90%

电解液创新:2025年专利新增双添加剂配方,优化SEI膜稳定性,提升循环寿命。

研发合作与产业化节奏

与复旦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钠电材料,但公开表示产业化不急迫,需等待产业链成熟。

宣城市

安徽青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大圆柱电池+双技术路线

产品形态:主打40160大圆柱电芯(容量17.5–21Ah),适配轻型车辆及储能场景。

层状氧化物:用于高能量密度型号(S40160NL142Wh/kg);

聚阴离子:用于低成本储能产品(100Wh/kg,循环3000次)。

固态储备:全固态钠金属电池循环8800小时,容量保持率81.2%

产能与市场落地

广德基地:10GWh规划产能,首条120PPM高速产线投产,2025年目标出货500万支电芯。

订单:与金彭集团(1.75GWh/年)、立马车业(0.5GWh/年)等签订超10GWh战略协议,覆盖两轮车、叉车及北欧户储市场。


湖南省

湘潭市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双路线并行:层状氧化物(动力场景)和聚阴离子(储能场景),负极均采用硬碳。

材料创新:

层状氧化物体系能量密度达142Wh/kg(圆柱电芯),适配两轮车;聚阴离子体系循环寿命>6000次(80% SOH)。

电解液专利采用双氟磺酰亚胺钠(NaFSI)提升低温性能。

产能规划:

湖南株洲基地现有2GWh钠电产能(与锂电混线生产),2025年岳阳基地新增10GWh专用产线。

正极材料规划产能3万吨/年,2024年投产1万吨。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向雅迪、爱玛供应两轮车用钠电池,累计出货超100万支。

中标湖南电网侧储能项目(50MW/100MWh),采用聚阴离子体系。

岳阳市

湖南钠能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生物质硬碳负极主导

核心技术:以芦苇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生物质基硬碳负极材料,比容量达310mAh/g,首效92%,成本较传统石油基硬碳降低40%

专利突破:2023年申请专利 "掺入二硫化钛的球状硬碳材料"CN119181779A),通过水热法+液相掺杂工艺,解决二硫化钛循环衰减问题,提升压实密度与循环稳定性。

正极兼容双路线

同步适配层状氧化物(与中车合作)及聚阴离子体系,正极克容量提升至130mAh/g1C倍率),兼顾能量密度与长寿命需求。

产业布局与产能规划

循环经济闭环

岳阳基地:规划年消纳10万吨芦苇,年产2万吨硬碳负极(202510月投产)。

长沙总部基地:总投资30.5亿元,建设研发中心与产业化基地,目标6年内总产值达59.9亿元。

产业链合作

硬碳产品通过广汽埃安、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认证,2024年实现吨级交付;与长沙经开区产投、兴湘资本等十余家机构建立合作。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千吨级硬碳中试线满产,产品合格率超98%,应用于储能系统场景测试。

2025年:万吨级产业化基地建设中,计划10月首条产线投产;钠电储能系统加速落地湖南新能源项目。

株洲市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普鲁士蓝正极+硬碳负极(储能型)和层状氧化物(动力型)双路线。

技术亮点:

储能电芯风擎G650”循环寿命>3,000次,适配-40℃~80℃宽温环境;

固态电池技术储备,能量密度达360Wh/kg2026年目标);

专利布局:累计授权专利224项(发明专利61项),主导《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标准制定。

产业化进展

产能规划:

2024年钠电刀片电池批量发货,马来西亚基地10GWh产能2025年底投产;

湖南株洲基地聚焦储能电芯,2025年目标产能5GWh

上海市

上海奥能瑞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专注固态钠金属电池,正极为硫化物复合体系,电解质为硫银锗矿型固体电解质(Li₆PS₅Cl改性)。

材料创新:

固态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达10⁻³ S/cm,支持-40~80℃宽温域工作。

正极采用硫-碳复合材料,能量密度目标>300Wh/kg(实验室阶段)。

产能规划:

2024年建成百兆瓦时级中试线(上海临港),2026年规划GWh级量产基地。

与赣锋锂业合作开发钠金属负极规模化生产工艺。

产业化进展:

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特种电源,2024年交付低空无人机用固态钠电池样品。

参与国家电网固态储能示范项目,目标2027年实现电网级应用。

乐普钠电(上海)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聚焦聚阴离子体系,主攻磷酸铁钠(NFPP) 正极材料,搭配生物质硬碳负极。通过掺杂碳量子点提升材料导电性,优化循环寿命(目标>4000次)。

材料创新:

正极采用磷酸焦磷酸铁钠复合材料,能量密度达110mAh/g0.2C),已通过针刺、挤压安全测试。

负极通过生物质前驱体(如椰壳、秸秆)降低硬碳成本,简化工艺。

产能规划:

2024年建成千吨级正极材料中试线(上海),计划2025年在江苏盐城投建万吨级产线。

电芯产能目标:2025年实现1GWh储能专用电芯量产。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向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等20余家企业送样测试,重点对接工商业储能项目。

与高校合作开发固态电解质技术,实验室阶段全固态钠电池循环超8000小时。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专注聚阴离子体系,主打硫酸铁钠(NFS)和磷酸焦磷酸铁钠(NFPP)双路线。

硫酸铁钠(NFS):适配轻型车,-20℃放电效率93%,支持2C快充,针刺100%通过;

磷酸焦磷酸铁钠(NFPP):循环寿命8000+,适配储能场景,55℃高温循环容量保持率>98%

创新优势:

电解液配方优化,解决产气问题;

软包+”封装工艺提升低温性能和安全性。

产业化进展

产能规划:

2023年投建1GWh钠电产线,2024年量产交付,2025年目标产能5GWh

入股正极材料企业,强化产业链整合

市场拓展:

轻型车市场:北方区域签约10余家代理商,2024年出货超1万套,2025年目标翻3倍;

储能领域:开发高倍率长循环产品,2025年拟推向市场。

技术合作:与超威集团联合发布钠离子电池,切入两轮车铅酸替代市场。

璞钠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性能优势:能量密度100Wh/kg,热滥用130℃不起火,成本较锂电低30%

技术壁垒:

全球首创NFPP正极量产工艺,获申能集团战略投资;

参与制定上海市钠电储能标准。

产业化进展

产能扩张:

2024年建成万吨级NFPP正极材料产线(江苏姜堰),远期规划6万吨;

与申能集团合作106亿元钠电产业园,涵盖材料、电芯及风光发电项目。

示范项目:

上海未来产业试验场“100kW/200kWh钠电储能电站示范项目。

江苏省

南京市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层状氧化物锂钠混线兼容

沿用锂电三元工艺,正极采用镍锰基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达145Wh/kg;产线兼容锂/钠电生产,切换成本降低60%

低温电解液创新:开发适配高电压体系的六氟磷酸钠电解液,-30℃容量保持率85%,突破低温应用瓶颈。

固态技术储备

布局半固态钠电研发,实验室阶段循环8800小时容量保持率81.2%,瞄准下一代高安全电池。

产业布局与产能规划

多基地协同产能

南京溧水基地:3000/年钠电正极材料中试产线(2024年投产),主供动力电池客户。

山东德州基地:2GWh动力与储能电池产线,聚焦商用车与工商业储能市场。

市场定位转型

从锂电龙头转向钠电细分领域,重点切入A00级电动车及户用储能系统。

产业化进展

2024年:

钠电Pack系统配套金彭电动货车,获1.5GWh年订单;

产品出口欧洲数十万只圆柱电芯,覆盖启停电源市场。

2025年目标:钠电产能占比提升至总产能的30%,量产第二代电芯(能量密度≥120Wh/kg)。

贲安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水系钠盐电池:本质安全(通过UL1973认证)、环保、长循环。

技术创新:

申请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计算专利(CN119689296A),解决传统评估误差问题。

开发高安全聚合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支持6C充放电。

产业化进展

产能扩张:

江苏太仓基地扩建(2万㎡),2024年产能100MWh2025年目标GWh级。

合作日本LETTS公司,供货数百兆瓦时水系储能电池。

示范项目:

国内首个水系钠盐储能系统落地(2.5MW/6MWh,联合上海勘测设计院)。

扬州市

江苏传艺钠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双路线并行:

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145Wh/kg,循环4,000次;

聚阴离子型:成本0.35/Wh,适配储能场景。

材料创新:

自研球形硬碳负极(比容量300mAh/g);

电解液配方降本30%,解决层状氧化物产气问题。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

一期4.5GWh产能2023年初投产,2025年爬坡至满产;

15万吨电解液项目2024年投产,满足100GWh电池需求。

市场拓展:

两轮车市场:与台铃科技签约200万套钠电池包订单;

储能领域:大唐潜江50MW/100MWh项目落地。

中钠能源(扬州)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聚阴离子及层氧双路线,重点攻关改性聚阴离子(如磷酸铁钠)。

技术壁垒:

开发3DF干法电极工艺,提升活性物质比例;

放弃普鲁士蓝路线(因结晶水安全风险)。

泰州市

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聚焦层状氧化物+硬碳负极体系,主打26700圆柱电芯(INaR26700-3.3E型号)。

创新亮点:

充电防护专利(CN118693409B)提升安全性,支持10C高倍率放电,-20℃容量保持率90%

量产26700电芯能量密度达300Wh/L,循环寿命超3000次,适配电动工具、两轮车及储能场景。

南通市

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多体系并行:聚焦层状氧化物(已量产)、聚阴离子(2024年量产)、普鲁士蓝(研发中)三大路线。

聚阴离子核心优势:

安全性:通过针刺/过充/短路等严苛测试,热失控可燃气体占比<22%

性能:能量密度115Wh/kg,循环寿命8000-10000次,支持6C快充,-40℃~80℃宽温域工作。

产业化进展

产能规划:

2025Q1钠电产能超10GWh(广东珠海6GWh + 启东4GWh),总产能规划46GWh(含东南亚)。

独立子公司海四达钠星成立,加速钠电业务(注册资本1800万元)。

订单与落地:

斩获海外1GWh钠电订单(2025-2029年交付),用于住宅/工商业储能。

特种车领域:与日本小松推出全球首款钠电叉车,获中联重科战略合作。

通信备电:产品在沃达丰、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实证应用。

苏州市

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独家路线:全球首创硫酸铁钠(NFS)体系,以化工副产物(硫酸钠、硫酸亚铁)为原料。

创新工艺:全固态低温烧结,能耗比行业低70%,成本优势显著。

性能:适配轻型动力,低温性能优异(-40℃正常充放电),循环寿命2000-3000次。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

全球首个千吨级NFS正极材料订单(2024年),2025年目标万吨级产能。

盐城百固能源项目开建(总投资3亿元),规划固态电池+钠电产能2.5GWh2025年下半年投产。

应用场景:

轻型动力:产品通过电动自行车团体标准测试,聚钠1落地印度、埃及市场。

储能示范:苏州首个光储充检综合能源站投运(50kW/98kWh钠电系统)。

蔚蓝锂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聚焦层状氧化物+硬碳体系,主打小圆柱电池(如26700型号)。

性能亮点:

常温循环寿命超3500次(目标提升至5000次),支持15分钟快充至80%电量;

低温性能优异(-20℃放电保持率90%)。

材料创新:优化电解液配方,降低层状氧化物产气问题。

无锡市

江苏百川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材料端切入:子公司海基新能源研发25Ah/100Ah方形钠电,主攻低温与倍率性能。

低温性能:-40℃放电效率80%-20℃恒流充电比>65%

进展阶段:钠电处于小试阶段,尚未大规模量产。

产业布局

聚焦锂电池回收,宁夏锂电资源化利用项目提升原材料自供能力。

2024年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2.65%,但钠电产业化进度落后于同行。

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路线: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双体系,主打圆柱32140和软包电芯。

性能优势:

软包电芯支持30C放电,-40℃容量保持75%;圆柱电芯能量密度300Wh/L,快充10分钟达85%

全国首条柔性量产线投产,日产能2.5万颗圆柱电芯。

常州市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聚阴离子体系储能专精:正极采用磷酸钒钠(NVPF),循环寿命10,000次(80%SOH),主打长寿命大储场景。

系统集成创新:自研天合芯智能管理系统,支持钠锂混搭,提升储能系统寿命20%

产业布局

垂直整合:依托母公司光伏资源,布局光储充一体化项目,钠电储能系统已落地江苏、青海等省光伏电站。

产能规划:常州基地规划5GWh钠电储能Pack产线,2025年投产。

产业化进展

2024年中标国家电投400MWh储能项目,交付周期18个月;

2025年目标:钠电储能系统成本降至0.7/Wh,较锂电低25%

溧阳市

江苏翔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层状氧化物正极龙头:突破湿度敏感瓶颈,通过单晶结构+表面包覆将生产环境湿度要求从≤2%放宽至15%,残余NaOH含量≤0.05%

性能指数:0.2C全电池克容量112mAh/g,循环寿命3000-4000次。

产业布局

产能快速扩张:

2024年溧阳基地3000/年产线满产,客户覆盖130家企业(含鹏辉能源、孚能科技);

2025年规划产能1.5万吨/年,2026年目标10万吨/年。

资本助力:2023年获1亿元A轮融资,用于钠电正极扩产。

产业化进展:

2024Q3实现吨级客户供货10家,两轮车领域市占率超20%

2025年启动高克容量材料(130mAh/g)量产。


广东省

深圳市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层状氧化物+硬碳负极体系,核心突破超低温性能(-40℃放电容量保持率>80%)。

材料创新:

正极通过晶面调控和快离子包覆提升动力学性能;电解液开发低脱溶剂能配方,优化SEI膜稳定性。

半固态钠电技术储备,能量密度目标>300Wh/kg(实验室阶段)。

产能规划:

未公开独立钠电产能,依托现有锂电产线混产,2024B样送样主机厂,2025年量产超低温钠电。

产业化进展:

超低温钠电通过针刺、过充等安全测试,2024年装车验证A0级电动车。

布局航空动力电池(半固态技术),拓展eVTOL等特种场景。

深圳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层状氧化物+硬碳负极体系,同步开发半固态钠电作为过渡方案,兼顾高倍率(5C快充)与低温性能(-20℃容量>85%)。

材料创新:

正极镍铁锰三元材料面密度提升10%,单体能量密度100Wh/kg

电解液添加双氟磺酰亚胺钠(NaFSI)优化界面稳定性,半固态电池通过针刺测试。

产能规划:

依托现有圆柱锂电池产能(如21700产线),钠电与锂电混线生产,暂无独立钠电产能规划;

研发资源向钠电负极生物质硬碳降本方向倾斜。

产业化进展:

两轮车领域与哈啰出行、美团合作,2024年出货钠电模组超10万套;

参与河南省5G基站铅酸电池替代项目,提供通信备用电源。

深圳亮见钠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主攻磷酸矾钠正极+硬碳负极,核心创新为三维多孔箔材技术(减重15%,能量密度提升10%)。

材料创新:

复合电解液添加剂提升商业硬碳首次库伦效率至85%

18650圆柱电池能量密度120Wh/kg-40℃低温性能保持率>90%

产能规划:

未公布具体产能,但20253月推出18650/26650/32140全系列圆柱钠电产品,适配两轮车与储能;

聚合物钠电池能量密度140Wh/kg,循环5000次,目标消费电子市场。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出口东南亚户储订单超50MWh(泰国、越南);

与格林美合作开发普鲁士蓝回收技术,降低材料成本15%

深圳市德兰明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以系统集成商身份布局钠电,将钠电池融入便携式储能(如AC500)、户用储能(EP600)产品线,作为锂电补充方案。

材料创新:

联合供应商开发生物质硬碳负极,降低电芯成本;

自研BMS适配钠电特性,支持-20℃低温放电。

产能规划:

惠州基地专注电池PACK集成,钠电芯依赖外部采购(如鹏辉能源、亮见钠电);

2025年大阪世博会展示钠电储能新品,推动日本市场落地。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向非洲捐赠光伏+钠电储能设备超1.5万套,探索离网应用;

BLUETTI品牌户储产品在欧美市场钠电渗透率目标10%2026年)。

深圳市普钠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聚焦高倍率层状氧化物体系,开发32140大圆柱电芯,主打低温备用电源与工商业储能。

材料创新:

正极掺杂锰元素提升低温性能(-40℃容量保持率>85%);

电解液低粘度配方支持10C放电,适配UPS电源场景。

产能规划:

母公司普路通投资13.7亿元建设钠电研发中心,暂无量产线;

联合广东钠壹新能源开发32140电芯,规划2026年投产。

产业化进展:

18650钠电池小规模量产,2024年供货工业备用电源;

与中科院合作液冷储能系统,中标广东电网调频项目。

中钠颖电(深圳)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专注固态钠金属电池,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电导率10⁻³ S/cm,能量密度目标>300Wh/kg(实验室阶段)。

材料创新:

正极硫-碳复合材料提升容量;

钠金属负极界面改性抑制枝晶。

产能规划:

深圳百兆瓦时中试线建设中,2026年规划GWh级量产;

与赣锋锂业合作开发负极工艺。

产业化进展:

2024年交付无人机用固态钠电池样品;

参与国家电网固态储能示范项目。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布局普鲁士蓝正极+硬碳负极,适配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循环寿命2000次,成本较锂电低40%

材料创新:

正极结晶水控制技术提升稳定性;

电解液添加界面稳定剂缓解过渡金属溶解。

产能规划:

未公开独立产能,依托锂电产线混产;

2025年目标通信备电领域市占率10%

产业化进展:

参与青海、西藏基站钠电替换项目;

与铁塔能源合作试点铅酸替代。

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参股公司盘古钠祥主导研发,采用层状氧化物正极,实现 5C快充、20C放电;

单体能量密度100Wh/kg,正极面密度提升10%

产能布局

湖北京山规划10GWh钠电池产能,总投资105亿元(2023-2025年分期建设);

2023年初完成小试,目标储能与通信备电市场。

珈钠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核心路线:专注聚阴离子体系,主攻复合磷酸铁钠(NFPP) 和硫酸铁钠(NFS) 两条细分路线。

NFPP用于储能场景,循环寿命长(超3000次)、安全性高,适配大型储能电站、工商业储能等。

NFS针对小动力领域(如两轮车、A00级电动车),成本更低,计划2024年底量产吨级样品。

负极材料:采用生物质硬碳,通过工程工艺简化降低成本,2024年推向市场。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

20238月实现千吨级NFPP正极材料量产(山西太原)。

万吨级产线于20246月完成基建,2024Q4开始批量交付。

自贡基地规划10万吨/年正极材料产能(总投资50亿元),一期已投产。

客户合作:

覆盖宁德时代、鹏辉能源等头部电池企业,产品用于储能、两轮车、工程车辆等场景。

2024年实现两轮车领域吨级交付,储能领域客户验证中。

战略定位

目标市场:储能为主(占钠电需求60%),兼顾小动力场景。

技术优势:材料压实密度和电导率行业领先,商业化能力突出。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材料创新:

20249月申请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利(CN119100465A),采用特殊煅烧工艺提升结构稳定性。

聚焦普鲁士蓝和层状氧化物路线,小规模试产中。

研发基础:依托300+项电池材料专利,技术积累深厚。

产业化进展

产能规划:

尚未公布具体钠电产能,但正极材料中试线已建成(百公斤级)。

计划通过子公司(无锡格林美)推动量产,目标储能和动力市场。

应用方向:

开发高比容量正极材料,适配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场景。

战略定位

技术储备型玩家:以材料研发驱动钠电产业化,暂未大规模投产。

合作拓展:寻求与电池企业合作验证材料性能。

深圳聚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聚阴离子路线为核心:主打两类材料:复合磷酸铁钠(NFPP)贺硫酸铁钠(NFS

产品方向:或瞄准储能和两轮车市场,强调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新兴企业多处于中试到千吨级量产过渡阶段(如2024年多家企业投产万吨线)。

融资动态:2024年钠电企业融资活跃(如珈钠A轮数亿元融资),资本加速聚阴离子路线产业化。

深圳华钠新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聚焦聚阴离子体系,主打复合磷酸铁钠(NFPP)和硫酸铁钠(NFS)双路线:

NFPP针对储能场景,循环寿命目标超15,000次,5C放电保持率94%,热稳定性高(热失控可燃气体占比<22%)。

NFS适配轻型动力(如两轮车),电压平台达3.6V,低温性能突出(-40℃容量保持率>90%),首效97%

创新突破:

通过纳米结构设计、微观缺陷调控等四合一策略提升材料性能。

正负极均采用铝箔集流体,利用其低熔点特性提升安全性(短路时熔断防热失控)。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

2023年太原千吨级量产线投产,2024年自贡基地规划10万吨正极材料产能(总投资50亿元)。

万吨级产线2024Q4启动批量交付。

应用落地:

产品供应宁德时代、鹏辉能源,用于储能电芯及两轮车电池包。

与金彭集团、立马车业签订超10GWh订单,主攻铅酸替代市场。

深圳为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双体系并行:

水系钠电:硫酸铁钠体系,成本为铁锂1/3,循环8000次,-30℃容量保持率70%

有机体系:能量密度170Wh/kg,适配动力场景。

创新专利:

开发“Al-Mg合金负极集流体,通过磁控溅射抑制钠枝晶,提升循环寿命。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

贵州铜仁材料生产基地投产,电芯中试线产能100MWh/年。

规划2025年实现1GWh产能。

应用场景:

目标市场:储能、通讯基站备用电源、二/三轮车。

深圳博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聚焦聚阴离子体系,主推复合磷酸铁钠(NFPP)和硫酸铁钠(NFS)双路线:

NFPP循环寿命目标超15,000次,适配储能场景(如电网侧、工商业储能),5C放电保持率94%,热失控可燃气体占比<22%

NFS电压平台达3.6V,低温性能突出(-40℃容量保持率>90%),首效97%,主攻轻型动力市场(两轮车、A00级车)。

负极材料:开发生物质硬碳(10余款型号),首次效率92%,比容量310–340mAh/g

成本控制:电芯BOM成本0.30/Wh,目标2026年降至0.40/Wh,与铅酸电池持平。

产能布局与产业化进展

材料基地:四川德阳(正极)、甘肃酒泉(负极)、陕西白水(正负极)、河南濮阳(电解液),2024年陆续投产。

电芯产能:哈尔滨2GWh基地(2025年底投产),主产150–300Ah储能电芯。

订单与客户:签约订单近10亿元,覆盖阳光电源、中石化、OPPO等;储能示范项目(330MW×2)计划2026年投运。

战略定位:轻动力联合金彭集团,工程机械合作国际矿山企业,启停电源送样一线车企。

广州市

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聚阴离子体系:新一代产品能量密度提升21%,成本降30%,循环寿命超10,000次(80% SOH),主打长寿命储能场景。

层状氧化物:突破低温析钠难题,实现-20℃~50℃全温区深度充放电。

电解液创新:2025年申请专利,采用 5-乙酰基噻吩-2-甲腈 添加剂,提升界面稳定性与循环性能。

产业化规划

2019年启动研发,2023年推出第一代产品;

当前聚焦储能市场,通过成本优势替代铅酸/锂电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应用。

广东科钠新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广东科钠的技术路线以层状氧化物体系为核心,通过多元素掺杂+双层包覆工艺解决环境敏感性与循环寿命短板,同时依托分段烧结工艺提升材料一致性。

负极材料:或采用生物质硬碳(如元力股份、佰思格路线)。

产业化进展(行业共性)

新兴企业多处于中试阶段,2024年多家企业推进千吨级量产(如珈钠能源、钠创新能源)。

融资活跃,2024年钠电企业频获资本加持(如珈钠A轮数亿元融资)。

惠州市

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核心路线:采用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碳负极体系,主打大圆柱电芯(46系列)。

性能突破:

第一代能量密度135Wh/kg2022年),2025年目标提升至160Wh/kg,循环寿命超万次。

低温性能优异(-40℃容量保持率>90%),适配北方商用车市场。

结构创新:全极耳设计解决产气问题,兼容锂电产线。

产业化进展

产能布局:

荆门基地:20GWh大圆柱产线(良率92%)柔性切换钠电生产,2025Q1小批量交付储能客户。

匈牙利基地:规划30GWh产能(2026年投产),供应欧洲车企。

马来西亚基地:聚焦两轮车、电动工具细分市场。

应用场景:

储能优先:2025年钠电储能系统成本较铁锂低15-20%

动力跟进:与车企合作测试A0级车型,2026年通过AB电池混搭进军A级车市场。创新合作

材料端:联合容百科技、贝特瑞确保层状氧化物和硬碳供应。

系统集成:与华为、特变电工开发标准化储能产品,推动5G基站、数据中心应用。

佛山市

广东钠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高倍率钠电专精:

主打18650圆柱电芯,支持70C瞬时放电(全球最高倍率之一),适配汽车启停、无人机应急电源等场景;

正极采用锰基普鲁士蓝类似物,低温性能优异(-40℃容量保持率>85%)。

产业布局

佛山三水基地:2024年建成2GWh圆柱电芯产线,专攻高倍率细分市场;

资本合作:2023年获过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广汽资本、深创投,重点开发车规级钠电。

产业化进展:

2025Q1实现18650电芯批量交付,客户含特种车辆制造商及储能系统集成商;

规划2026年推出21700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至150Wh/kg

珠海市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产品定位

核心路线: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碳负极,聚焦启停电池场景。

性能突破:

第一代钠离子启停电芯循环寿命1500次,适配汽车低压系统。

固态电池同步研发,能量密度达360Wh/kg,计划2026年中试。

产业化进展

产能规划:

2025年目标5GWh钠电产能,重点布局储能领域。

浙江基地2.5GWh产线已量产,马来西亚10GWh基地2025年底投产。

客户合作:

获国家电网订单,汽车低压锂电池获上汽、捷豹路虎等车企定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广西皇冠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产品体系:覆盖圆柱型(14500/21700等)、软包型钠电,适配摩托车启动电源、储能设备。

正极材料:硫酸铁钠(HGNFS-1)固相制备工艺,放电电位≥3.7V,媲美锂电三元。

负极材料:生物质硬碳(甘蔗渣等原料),低成本短流程工艺。

电解液:分普通型(长循环)、倍率型(40C放电)、低温型(-30℃容量>90%)。

产能布局与产业化进展

生产基地:广西钦州规划年产正极材料800吨、负极200吨、电芯1.4亿支(2025年投产)。

应用落地:钠电启动电源(3P/10P等规格)、储能电源(NaFR-HP系列)已投入市场。

研发合作: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北部湾大学,获20+项专利。

甘肃省

庆阳市

中钠储能新能源科技(甘肃)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创新石墨烯钠离子电芯,层状氧化物技术能量密度136.67Wh/kg,半固态电池达430Wh/kg

材料创新:

石墨烯提升导电性和机械强度;

电解液支持-45~80℃宽温域工作,10C快充。

产能规划:

一期3GWh储能产线已投产,二期2.2GWh石墨烯钠电产线2025年底量产;

规划年产值20亿元,利税8000万元。

产业化进展:

215储能柜销往安徽、云南;

共享单车电池投放甘肃周家镇。

贵州省

贵阳

为方(贵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双体系并行:

水系钠电:成本为铁锂1/3,循环8000次,-30℃容量保持率70%,适配储能。

有机体系:能量密度160Wh/kg,目标动力场景。

材料专利:

正极:硫酸铁钠材料(专利CN119612599A),首放容量100mAh/g5C循环1000圈容量保持率96.24%

负极:新型碳层结构(专利CN119370828A),抑制枝晶生成。

产能布局与产业化进展

材料产线:贵州铜仁基地(年产10万吨锰基正极材料,建设中)。

电芯产能:中试线100MWh/年,2025年目标1GWh

河南省

三门峡市

猛狮新能源科技(河南)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采用层状氧化物+硬碳体系,正极为镍铁锰三元材料,主打高倍率性能(5C快充、20C放电)。

材料创新:

正极面密度提升10%,单体能量密度100Wh/kg,低温性能优化(-20℃容量保持率>85%)。

电解液添加5-乙酰基噻吩-2-甲腈,增强界面稳定性。

产能规划:

湖北京山基地规划10GWh钠电池产能(2023-2025年分期建设),总投资105亿元。

2024年初完成小试,目标2025年实现2GWh电芯投产。

产业化进展:

产品定向通信备电和UPS电源市场,2024年与中兴通讯签订备用电池试点订单。

参与河南省5G基站储能示范项目,替换铅酸电池。

焦作市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多路线并进:

正极:层状氧化物(量产)、聚阴离子(2024年推出)、普鲁士蓝(研发中)。

负极:软碳+生物质硬碳双路线。

性能迭代:

第一代能量密度140–160Wh/kg,已完成冬标测试;

第二代目标160–180Wh/kg2025年),第三代目标180–200Wh/kg

专利突破:双氟磺酰亚胺钠添加剂(CN119241398A),降低副反应,提升电解液性能。

产能布局与产业化进展

材料产能:2024年正极7000/年、负极2000/年;规划5000/年正极新产线。

合作应用:与一线储能企业合作;六氟磷酸钠电解液量产,供应钠电池厂商。

洛阳市

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

核心路线:层状氧化物正极+硬碳负极体系,主打大圆柱(SR33140)和方形(SP71173)电芯。

性能突破:

超宽温域:-40℃~60℃环境下充放电性能稳定,容量保持率>90%

高倍率:支持30C脉冲放电、5C快充,循环寿命达4,000次(理论支持80万公里行驶);

安全性:内置智能BMS系统,通过针刺/过充等安全测试。

材料优化:采用多维立体导电网络提升电子传输效率,正极纳米颗粒设计缩短固相扩散路径。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

2024年实现1.5GWh年产能(30万支电芯),2025年目标产值6,000万元,远期规划10亿元年收入;

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0%,机械臂高速卷绕技术提升良品率。

应用场景:

电动两轮车、工程机械启停电源(如叉车、重卡);

储能领域布局火电调频、通信基站备用电源。

订单情况:在手订单3,000万元,排产已至2025年下半年。

河北省

衡水市

河北奥冠电源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路线:

层状氧化物+固态技术双轨并行:主力推进层状氧化物体系(镍铁锰基),能量密度达135Wh/kg,循环寿命5000次;同步布局全固态钠电池研发,实验室阶段循环8800小时容量保持率81.2%

材料创新:正极采用掺杂稀土元素提升结构稳定性,负极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发生物质硬碳,成本较煤基硬碳低30%

产业布局

双基地产能:

河北故城:3GWh钠电池智能化产线(2024年投产),主攻储能与特种车辆电源;

山东德州:胶体电池与钠电兼容产线,适配光伏储能及通信备电场景。

场景落地:5kWh-10kWh壁挂式储能系统已进入欧洲户储市场,与德国企业签订兆瓦级订单。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完成钠电池-40℃低温性能验证,获军工领域订单;

2025年目标:钠电储能系统度电成本降至0.45/Wh,产能利用率超80%

福建省

厦门市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主攻聚阴离子体系(硫酸铁钠),兼顾普鲁士蓝路线,定位长寿命储能市场。

材料创新:

硫酸铁钠正极循环寿命超10000次,成本较磷酸铁锂低30%,适配大型储能电站。

开发干法电极工艺,降低能耗并提升压实密度。

产能规划:

福建厦门基地规划20GWh钠电产能(2023-2027年),2024年投产首期5GWh

与天赐材料合作布局六氟磷酸钠电解液配套产能。

产业化进展:

2024年签约山东枣庄400MW/800MWh共享储能项目(2025年并网)。

产品获UL认证,出口美国户储市场,2024年订单超1GWh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战略定位

钠电被列为下一代电池核心技术,目标是在高寒地区储能和短续航电动车领域替代20%-30%的磷酸铁锂电池市场。

技术路线

正极材料:主攻层状氧化物体系,第一代能量密度160Wh/kg;第二代目标突破200Wh/kg,支持-40℃极寒放电。

系统集成:首创 “AB电池系统(钠锂混搭),扩展续航至500公里车型(如奇瑞QQ冰淇淋)。

产业化进展

2023年量产第一代钠电池,2024年装车奇瑞车型(续航170公里);

第二代电池预计2025年面世、2027年大规模生产,配套储能与高寒地区电动车。

专利与研发:已申请超120项钠电专利,覆盖材料、电解液及系统设计。

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钠电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双路线,主推全极耳大圆柱电芯(32140/4695型号),能量密度165Wh/kg,循环寿命超3000次。

材料创新:

自研电解液配方适配O3/P2相层状氧化物;

负极掺混技术提升压实密度,降低产气。

产能规划:

江苏扬州基地1GWh电芯+5GWh PACK产线已投产;

四川德阳基地4GWh电芯产能建设中,2025年目标营收10亿元。

产业化进展:

与印尼车企签订电动三轮车钠电模组订单(2630万元);

中标电网侧储能项目,布局海南昌江钠电示范区。

四川省

绵阳市

四川长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层状氧化物体系,核心突破为超高倍率性能(100C放电),实验室样品实现26秒充70%电量,小电流循环4个月容量无衰减。

材料创新:

正极材料优化晶面结构,提升动力学性能;负极采用复合碳材料增强稳定性。

电解液低浓度配方(钠盐电导率比锂盐高20%),适配铝箔集流体降低成本8%

产业化进展:

实验室阶段完成验证,正推进子公司产业化(具体产能未公开)。

重点布局电动汽车快充和电网储能场景,尚未公布量产时间表。

自贡市

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聚焦层状氧化物+硬碳负极体系,同步布局聚阴离子路线(如磷酸焦磷酸铁钠)。

材料突破:

电解液配方优化支持 -40℃低温运行(容量保持率80%);

正极材料克容量达180Ah,能量密度175Wh/kg,循环寿命≥8000次。

专利布局:申请钠电相关专利50项,主导制定13项行业标准。

产能建设与产业化

自贡基地:规划5GWh/年钠电产能(分两期),一期1GWh已投产,二期2GWh建设中。

应用落地:

自贡灯会投运100kW/200kWh钠电储能设备,实现“谷充峰放”策略;

中标国电投铁岭50MW/100MWh共享储能项目;

高寒地区光储项目稳定运行超360天,充放电效率85.19%

战略规划

目标2025年钠电成本降至0.25/Wh以下,推动高寒地区储能市场渗透

天津市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主攻层状氧化物+硬碳负极,产品形态聚焦大圆柱电池(46120/46110型号),兼顾高能量密度与低温性能。

材料创新:

正极镍铁锰三元掺杂锰元素,提升低温性能(-40℃容量保持率>80%)。

轻量化箔材技术降低电芯重量10%,搭配产气抑制技术增强安全性。

产能规划:

2024年量产低速车用60V/100Ah电池系统,2025年推出能量密度182Wh/kg46120电芯(目标突破200Wh/kg)。

锂钠混线生产,依托现有8大基地(2025年总产能125GWh),钠电独立产能规划未公开。

产业化进展:

钠电低速车电池系统量产,配套车企试运行。

2025年新一代钠电产品应用于户储、A00级电动车及工业车辆。

重庆市

弗迪电池有限公司

层状氧化物+固态技术储备

主力路线:层状氧化物体系(镍铁锰基),电芯容量达200Ah,循环寿命10,000+次,支持-30℃低温放电;

创新方向:全固态钠金属电池(实验室阶段),循环8800小时容量保持率81.2%

产业布局

多基地产能覆盖:

重庆璧山:总部研发中心,聚焦电芯设计;

江苏徐州:30GWh钠电池基地(2024年启动),主攻储能与商用车市场;

山东济南:配套重卡车型的钠电Pack产线(适配重卡启停系统)。

场景落地:MWh级储能系统已在电网侧应用,商用车领域与江淮、金彭集团签订超10GWh订单。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实现200Ah电芯量产,装车江淮钇为等车型;

2025年目标:钠电储能系统度电成本≤0.45/Wh,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

江西省

抚州市

江西东驰钠电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圆柱电池专精化:聚焦18650圆柱电芯,采用锰基普鲁士蓝正极+硬碳负极,支持3C快充,低温性能优异(-20℃容量保持率>88%)。

研发合作:与中科院物理所共建钠电研究院,14500小圆柱电池已试产成功。

产业布局

重资产投入:抚州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规划1GWh 18650电芯产能,适配电动工具、便携储能场景。

市场定位:主攻3C数码及低速车领域,替代镍氢/铅酸电池。

产业化进展

2024年完成环评批复,设备采购648台(套),2025Q4首条产线投产;

2023年阜阳基地开工20GWh项目,远期目标产值40亿元/年。

赣州市

寒暑科技新能源(赣州)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正极材料:同步布局层状氧化物与普鲁士蓝双路线,聚焦低成本与高安全性。

负极材料:创新采用生物质硬碳,以核桃壳为原料,降低对进口椰壳的依赖,成本较传统路线降低30%

核心创新:

核桃壳硬碳技术:利用云南大理丰富的核桃资源(年产158.7万亩),实现废弃资源高值化利用,年产能规划1万吨,支撑5GWh电池需求。

水系锌离子电池协同开发,拓展多元储能场景。

核心路线:聚焦水系锌离子电池,同步布局钠电硬碳负极材料。

锌离子电池:耐穿刺、本质安全(通过UL1973认证),适配储能高安全场景;

钠电材料:利用生物质核桃壳制备硬碳负极,比容量300mAh/g,首效>88%,成本较传统硬碳降30%

产业化进展

产能布局:

云南永平基地年产1万吨硬碳负极材料项目投产(2024年);

赣州基地规划GWh级水系电池产能,2025年目标产值2.85亿元。

合作应用:

与科陆电子共建kWh级储能示范项目;

联合南方电网推进锌离子电池在电网侧应用。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层状氧化物+硬碳体系,主攻动力电池场景。

性能突破:

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140-160Wh/kg-20℃容量保持率91%

第二代目标160-180Wh/kg2026年冲刺180-200Wh/kg

技术储备:预研普鲁士蓝、聚阴离子路线,适配储能高倍率需求。

产业化进展

装车里程碑:

全球首款钠电乘用车(江铃易至EV3)量产,2024年销量96辆,装机量2.05MWh

配套车型续航251km,支持15分钟快充至80%

产能规划:

钠电中试线已投产,2025年规划产能25GWh(含二代钠电);

柔性产线兼容钠电,降本30%对标铁锂电池。

山西省

阳泉市

山西新阳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依托华阳集团资源,延续中科海钠技术路线:铜铁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无烟煤软碳负极。

材料创新:

软碳负极成本较硬碳低30%,循环寿命5000次以上,适配低成本储能。

电芯能量密度120-135Wh/kg,主打高安全性(通过针刺、热滥用测试)。

产能规划:

山西阳泉基地已投产1GWh电芯+1GWh Pack产能,2025年二期扩至3GWh

规划万吨级无烟煤软碳负极产线(2026年投产)。

产业化进展:

全球首套钠离子电池煤矿应急电源投运(2024年),覆盖井下带载场景。

与江淮汽车合作低速电动车电池包,2024年装车量超5000套。

太原市

山西华钠芯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核心路线:聚焦层状氧化物+无烟煤软碳负极体系,与中科海钠联合研发。

正极采用铜铁锰酸钠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达160Wh/kg

负极以无烟煤为前驱体制备软碳材料,比容量220mAh/g,循环寿命超6000次;

创新工艺:优化极片包覆精度至0.3–0.5mm,解决析钠问题,提升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

性能突破:

宽温域性能:-40℃~6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80%,煤矿应急电源已落地应用;

快充能力:支持5C快充,15分钟充至85% SOC

产业化进展

产能建设:

2024年山西阳泉基地圆柱/方形电芯产能达1GWh2025年规划扩至5GWh

正负极材料自供能力: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2000/年正极材料产线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同步配套。

应用场景:

电动两轮车:与新日公司合作推出钠电车型,市占率超50%

储能领域:中标国电投铁岭50MW/100MWh共享储能电站,煤矿应急电源覆盖山西、内蒙古煤矿。

山东省

济宁市

小鲁锂电新能源(山东)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

圆柱锂钠兼容路线,主打32140大圆柱电芯,适配储能及小型动力场景。

材料创新:

正极采用层状氧化物(高倍率)和聚阴离子(长寿命)双体系。

全球首条钠电全自动生产线,兼容18650/32140型号。

产能规划:

济宁基地一期:1GWh锂电 + 2GWh钠电(2024年投产);二期追加2GWh钠电(2025年达产)。

目标年产1.6亿只圆柱电池,钠电占比60%

产业化进展:

产品出口欧美高端工具及户储市场,获中、美、日、韩发明专利。

202532140钠电全自动线量产,聚焦数码家电、储能及两轮车。

曲阜市

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技术路线:层状氧化物体系,聚焦通信备电与储能。

性能认证:通过中关村储能联盟钠电测评,满足T/CNESA 1006-2021标准;

产品支持智能混用(新旧电池并联),提升梯次利用效率。

产业化进展

市场落地:

工商业储能液冷一体机量产,主动均衡效率>85%

产能规划:

山东曲阜基地建设中试线,2025年目标1GWh产能;

铅蓄电池产能转型钠电,布局铅钠混用场景。

辽宁省

沈阳市

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

技术路线与材料创新

独家路线:普鲁士蓝正极技术,主攻大型储能场景。

安全优势:针刺实验不起火,-40℃容量保持率85%

材料创新:正极原料取自海水副产物,负极采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硬碳。

产业化进展

产能扩张:

鞍山基地全球首条钠电生产线(2019年投产);

四川达州115亿元钠电产业园开建,规划1GWh电芯+2GWh PACK产能(2025年底投产)。

示范项目:

中标国电投铁岭50MW/100MWh共享储能电站;

联合美彩新材量产普鲁士蓝正极,一期5000吨投产。

*不完全统计、内容来源网络,请注意甄别

*排序不分先后

下一个:硬碳前驱体大比拼:椰壳、淀粉、竹子、秸秆谁更有前景?

联系人:韩先生

联系方式 :13861313805

邮箱:louis.han@e-tygroup.com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苏虹中路393号1幢109室
首页
产品展示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